close

最近因為一些事情在困擾著
小微傳來這篇文章,讓我完全豁然開朗了起來~

原來雙面人真的是一種精神疾病和個性

回想我的過去,因為小學國中的環境變換和心理歷程
到了高中的時候真的也是有這種自戀邊緣型人格典型的狀況
後來一群朋友讓我明白,要得到別人的信任和認同不需要透過自我膨脹和詆毀別人
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就行了
她們陪著我、告訴我很多當一般朋友可以做的開心的事情
於是我就被她們"治癒"了

當然還是有些後遺症
我的臉皮還是很薄、禁不起別人講我壞話,別人講我好我也會覺得是不是有什麼負面涵義
總之也還是有些不安全感
我想,我還是需要跟現在這群好朋友多相處
看能不能被"根治"


身為過來人,我也很想幫助現在有這種狀況的人
但是或許我自己還不夠正向,或是不夠有這種能量
所以我失敗了~


無論如何
真的是一篇非常精闢的分析~~

 



不穩定的靈魂 自戀邊緣型人格

當前社會功利主義抬頭,許多人忙於追逐名利,與子女相處的時間與品質均減少了,在這樣的社會特質下,易形成當代人一種不穩定的人格特質,而其中較嚴重者即是自戀型與邊緣型人格違常。此類人格在臨床上易表現出焦慮、憂鬱以及短暫的精神病症狀,如妄想、幻覺等。

 自戀型人格的主要特徵是有一個不穩定的自我,其有一個脆弱的自尊心,而形成兩極端的表現,一則被稱為「厚臉皮型」,此類型者常會自我吹噓,使自己成為眾人的焦點,他不在意別人的感受,在人際溝通上常只是「放送機」而非「接收器」,以炫耀與誇大來肯定原本脆弱的自我,另一則是被稱為「薄臉皮型」,此類型者常表現害羞、退縮,常會逃避他人注意,對他人的反應很敏感,會過度注意他人是否對其有輕蔑或批評的跡象,情感上易傾向於感覺受辱,其所採取的防衛方式與前者相反。當其自尊心明顯受挫時,則會出現空虛、不安、極度焦慮、失落、憂鬱的狀態。

 自戀型人格者因為自尊心的不穩定,而有一種被支持、包容的強烈需求,但治療師不能只是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一直滿足他這種需求,需在給予適當的滿足後,做暫時的斷裂,如此使他得以認識自我,進而能增加自我。

 以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邊緣型人格者整體主要表現有,自我的脆弱,其焦慮的耐受力,衝動的控制力以及發展昇華的管道均較差,其較典型的症狀則有,害怕被遺棄,不穩定及緊張的人際關係,認同危機,衝動性,反覆的自殺行為,情緒不穩定,慢性的空虛感,易怒,短暫的與壓力相關的妄想性思考或解離症狀等。

 邊緣型人格者常有莫明的不安與衝動,對人事採用全好/全壞兩極端的看法,採取投射性認同這種原始性防衛機轉,將自我不好的部份投射到他人身上又企圖加以控制,或對他人採取理想化/貶值化的機轉。其強烈的攻擊性,一部分來自於天生的氣質,一部份則來自於幼時與母親(照顧者)不好的互動,而為了保全與母親好的互動關係,將不好的互動關係伴隨著當時生氣挫折或渴望被愛的情緒,內化壓抑在自己的潛意識中,成為其不良的內在客體關係模式,而造成此類人格者在性格及人際關係上的障礙。

 在治療上有兩種看法,一種主張其因幼時缺乏扶持性、包容性的照顧,故會常有孤獨感及空虛感,在治療上應給予包容與牽引扶持。另一種看法則認為此類人格乃幼時發展過程中,無法將好與壞的自我及客體表象整合在一起,其根本上的原因乃是母親因本身的分離焦慮而壓制幼兒發展上的分離化與獨立化過程。

 治療師需能適當地包容他的生氣與不安情緒,而後給予面質、澄清及解釋,對他慣用投射性認同的心理防衛機轉,則需在包容傾聽下給予解釋才能達到「解毒」的效果。

 對此兩類人格違常者在治療上精神藥物,包括抗焦慮劑、抗鬱劑(特別是SSRI),以及抗精神病劑可合併使用,但基本上需以心理治療的方式,讓病人由生活經驗與人際關係的體驗中去加以探索,才能使其得到根本的自我改變。

(作者李文瑄為台北市立療養院社區精神科主任)

 

 ( 摘自 2000.09.22 中國時報)



自戀型人格調適法門    主講人:江垂南

Paul Were對自戀型人格的描述:

他們的特性是說話誇大和思考僵化,特別是思考型態執著於追求金錢、成就、吸引力等。他們常將誇大反應表現在對自己不實際的期待方面,而令他人感覺過份自我膨脹。然而這種對於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其實是在遮掩深埋在內心真實的不安全感或自我空虛的感覺。他們也常會將自己想法和感覺,強烈地投射在別人身上,表現地非常苛責、多疑和嫉妒他人。有時,他們過度敏感,好像直覺能感應別人感覺不到的周遭環境的刺激,過度猜測環境或他人。他們與人忽冷忽熱,會採取忽隱忽現、曖昧的形式,一天與某人有連絡,第二天又不理人。

Paul Were對該型人格的腳本分析

他們的主要趨力是要剛強,要剛強幫助他們獨自生存,卻也阻檔了自我感覺的覺察。次要趨力是要追求完美,這兩者使他們的認知動彈不得-腦袋硬梆梆,不知變通。

在生命的極早期,他們接收到的禁止訊息有「不要像小孩子」、「不要感覺」、「不要親近」和「不要有歸屬」。這造成他們以好還要更好的認知信念去苛求自己和別人。

Paul Were提出改善或相處的方法

他們的管道門是思考,這是他們可以做的很好的,因為他們的超敏感和感應機轉。他們的目標門是感覺,而陷阱門是行為,如果他們的行為遭人批評,他們會變得很多疑和困惑,且開始設計怪罪他們。

以下與一位年輕非常聰慧、高敏感和極具知覺性的自戀型者的會談,可以說明我如何用非常溫和支持的方式轉移患者的思考至感覺層次。在會談剛開始時,就我們的治療關係,她告訴我一些她收集被否定的點券,這顯示她的敏感度和謹慎的思考。會談時,她雖然外表安靜坐著,實際上正用可觀的精力思考,但也不是故意心不在焉,第一步我請她大聲的分享她的想法和她的負面感覺。當我安撫她的思考時,我的治療同工Taibi Kahler,很有技巧地插入說:「我可以想像妳對保羅有很多感覺。」,打破她的要剛強和不要感覺。當她開始哭時,她看著我,我適時介入接觸她的感覺層次。這對她而言很困難,隨著好的治療關係建立下,現在她較易接受感覺和與人有感性的接觸。她的不要親近禁止訊息,可以從她對人不信賴和害怕表現出正向感覺方面可以看出,處理像她這類的這類型的人,要漸次引導她接受正面感覺,而且要持續地一再保證關心別人和與人親近雖然可怕,但不會受傷。 

從關係治療的角度來解析與該類型人格相處的模式

自戀型人格者,他們習慣的從批判他人中隱藏所需要的被認同感,而不是從自己切合實際的表現尋求認同,因此常會引來他人的批判,無法給予認同。在關係治療法,這顯示出個案與諮商師間正進行戲劇關係,個案隱藏了所期待的認同,因為他們活在自我驗證負面的腳本信念中而不信賴他人。

諮商師要看懂個案內在殷切期待所渴望的被認同感是很重要的,他們藉由批判的言語,來說明自己不會犯相同的錯誤,或是自己很謹慎小心潔身自愛等意義。所以,諮商師可以用安撫技巧去認同他們隱藏的想法或高自我要求的期待。同時允許他們去感受被認同時的正面感覺,也要注意以寬容的態度去接納他們可能拒絕被正面認同的回應;另外,在她們情緒低落時,要鼓勵他們抒發負面的感覺,藉機澄清如果將自己負面的感覺表達出來,不是懦弱的表現的觀念。

如果諮商師挑戰他們的誇大言行,或企圖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容易讓互動陷入戲劇關係,將會使得他們反彈更大或變得更加情緒化,雙方關係會陷入衝突的腳本關係,他們會更加驗證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腳本信念


 

【永遠的戲子--戲劇性人格疾患】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陳俊欽醫師

她盡情的笑,拚命的跳,痛快的哭,大聲的叫。她將她的情緒寫在臉上,將熱情揮灑在眾人驚嘆的眼裡。她的心有如六月的晴空,時而一碧如洗,時而烏雲密佈,時而大雨傾盆,時而雲淡風清。

  她生來就是最佳女主角。她的熱情、她的友善、她的前衛、她的豐富表情、她的長袖善舞,無時不刻吸引著眾人的注目。她則以更賣力的演出、更精彩的戲碼回饋大家。然而,當曲終人散時,她會滿懷失落、空虛難耐,繼續尋找新的舞台,吸引新的觀眾。

  這不是病,這是戲劇性人格的特質:活潑、外向、喜歡交際、喜歡新奇事物、時時想吸引別人注意;話多,卻嫌膚淺;熱情,卻不能持久,也無法專注在某一件事上;注意力如花蝴蝶般,永遠飄來舞去;情緒變化快速,可以為小事痛哭失聲,轉瞬間又高高興興;與人交往很友善、表面熟絡,卻難以建立真誠而深刻的友誼。

  她的生活就像一齣接一齣的戲,有喜劇,有悲劇,有鬧劇──生動、誘人,卻不夠真實--這便是「戲劇性」一詞的來由。

  如果能力佳,外貌、經濟、學識等條件也夠,擁有戲劇性人格會使社交生活更加燦爛。現今社會中,很多成功人士即是戲劇性人格。如果整體條件不足,或者戲劇性人格傾向太過強烈,兩者無法搭配,問題就會發生了。

  這時,這位「演員」因為缺乏足夠「本錢」來吸引她所想要吸引的「觀眾」,她將會變得更加誇張、膚淺,甚至不惜撒謊,目的只為博君一燦,渾然不覺別人已經看透她的虛偽。她會無止盡的追尋新事物,短暫的狂熱後隨即厭倦。她只在意自己是否具吸引力,一點也不關心別人,她會千方百計驅使別人滿足她的需求,若求之不得,她會大怒、不顧一切的發洩,隨即恢復愉悅,彷彿戲已經演完,甚至對於旁人猶自沈浸在先前的情緒感到不解。

  若費盡心思,依然無法得到別人的注意時,這位找不到「觀眾」的「演員」甚至會走向最瘋狂的表演──自殺。割腕、吞安眠藥、揚言跳樓,都是常見的戲碼。與決志自殺者不同的是,這些舉動多半是裝模作樣的,目的只為吸引大家的關心,並不是真心想死。然而,這不意味這位「演員」性命無虞,偶爾會弄假成真,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可以想見,一旦戲劇性人格演變到這地步,已經嚴重影響到社會功能,並造成自己或他人的痛苦,就已經是一種疾病,需要治療。

  如同頑固僵化的「強迫性」人格疾患、缺乏自信的「畏懼性」人格疾患、空虛徬徨的「邊緣性」人格疾患,「戲劇性」人格疾患亦是「人格疾患」中的主要疾病之一。

戲劇性人格疾患的特點包括:

  1. 當自己不是眾人注目焦點時,會感到不舒服
  2. 與別人互動時,常展現不適切的挑逗行為
  3. 情緒轉變快速,且很表淺
  4. 持續想吸引別人的注意
  5. 言語膚淺空泛,缺乏內容與細節,例如極度誇讚某人為大好人,卻想不出什麼實例來佐證
  6. 言行舉止有如表演般,戲劇化,情緒反應也過度誇張
  7. 很容易受環境影響,旁人的三言兩語,就足以讓她改變決定
  8. 與別人交往,表面上顯得過度熟絡,個個都是「我最好的朋友」,雖然實際上可能只見過一、兩次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性格,有種可能的解釋是:患者內心深處有種自卑的情結在作祟。患者缺乏自信,不能自我肯定,所以隨時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為了得到別人的讚美,患者只好拚命演出一場又一場精彩絕倫的戲,只有在戲中,「灰姑娘」才有機會成為患者渴望成為的「大明星」。

  通常,被診斷為戲劇性人格疾患的,女性顯著高於男性。在一般人群中,本病的盛行率為2% ~3%,在精神科病房或門診的病人裡,罹患本病的盛行率則高達10% ~15%。

  患者多半不清楚自己的膚淺、情緒化與渴求注意傾向,也不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很容易讓別人尷尬、厭煩或不知所措。患者可能因為自己無法與別人──尤其是同性建立深刻關係而感到痛苦,患者也常因熱情耗盡而感到空虛。

  因此,治療方面上,主要是以心理治療為主,目的要讓患者先對自己的人格特質有所察覺,減低焦慮與空虛感,提升自信,發揮所長,進而建立較有效率的人際溝通技巧,減少膚淺、虛偽、過度情緒化等不適切的言行。

  若患者因為不適切行為而產生身體上的症狀,諸如沮喪、焦慮等,則可以考慮合併藥物治療,以減輕這些症狀的痛苦。但是單靠藥物,並不足以解決問題。

  一般來說,戲劇性人格疾患的預後還算好。隨著年齡增長,人的活力減退,不適切的行為會慢慢減少。但並非全部如此,有些人的改善有限,有些人為了追求刺激而犯法或染上毒癮,少數人甚至以自殺收場。

  倘若你或親友有上述現象,不必過度擔心,戲劇性人格疾患大好大壞僅是一線之隔,及早就醫是必要的,不僅可以避免症狀持續或惡化,減少焦慮與沮喪,甚至能發揮「善於社交」的優點,化阻力為助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ryfox1123 的頭像
    caryfox1123

    caryfox1123的部落格

    caryfox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